以前屯門有些原居民鄉村,會在嬰孩彌月當晚燃放孔明燈,以「添燈」象微「添丁」。
「洪水橋」的名稱源自殘酷流血事件,血流染江山溪,被稱為「紅水橋」?
香港早期的居民從事海鹽生產?
吐露港以前有人採珠?
新界出產的茶業,在清初已有記錄?
日前閱讀《明報》副刊,看到「懷念饒玖才先生」的標題,記得名字似曾相識,果然圖書館存有他的圖書,閱讀內文,才知饒先生曾任漁農署,對本港自然風物和地名深入研究,亦是建造衛奕信徑的負責人。
CBT圖書館隱藏了不少寶物,正好存有饒玖才先生的三本作品:《香港地名探索》、《香港舊風物》和《香港方物古今》(733.8 8471),將會特地展出,希望能為同學開拓更廣闊的閱讀領域。
對香港掌故、地名、自然生物有興趣的同學,適合借閱這幾本圖書。
相關新聞:
9月14日《明報》:「懷念饒玖才先生」
9月14日《明報》:「饒玖才先生留給港人的公共財產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