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

安娜.卡列妮娜

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。」這句名言就是出自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(Leo Tolstoy)的《安娜.卡列尼娜》(Anna Karenina)。

這部長篇小說最近改編為電影「貴族孽緣:安娜.卡列尼娜」。

圖書館存有托爾斯泰的其他名作,如《戰爭與和平》的完整版,但卻只有極濃縮版本的《安娜.卡列尼娜》(859 3079)。這本小小小書只有數十頁,難以相信作者費時四年撰寫的小說,我用了不足四十分鐘便看完。

安娜與高官丈夫卡列寧婚姻生活平淡,但安娜在莫斯科結識了年輕風流軍官沃倫斯基,兩人隨即開展了一段婚外情。

接下來的情節反映了俄國當時的社會狀況,安娜向丈夫坦承變心,但卡列寧卻拒絕離婚,離家出走的安娜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擠,而她亦懷疑沃倫斯基對她的愛,終於走上自毀之路……

安娜的行為並不道德(但請留意那時代婦女的婚姻自由受限制),但為什麼她的悲劇會成了名著?除了人物刻劃外,反映當時上流階層的虛偽和腐敗應是其受到重視的原因。

多讀名著,認識人類的文明智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